在高校校园里,一项传统活动要延续十年并越办越热闹,并不容易,武汉科技大学的“沁湖鱼宴”却做到了。11月21日,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内热闹非常,全校万余名师生一起抓鱼、齐赴鱼宴。学校同步直播,十万余人围观,点赞量超百万。

据了解,“沁湖鱼宴”活动是武汉科技大学从2015年开始组织的年度传统活动。如今,师生一起捕鱼、捞鱼、烹鱼、吃鱼已成为冬日校园的一道独特文化风景。与往年不同,今年下水捕鱼的队伍中,首次出现校友和教师的身影。师生、校友一起抓鱼、吃鱼,现场格外热闹。
在高校校园里,师生关系常常被各自的角色所固定,学生与校友互动的场景也多在学校讲座上。这在校园场景中虽然很常见,但往往难以承载更立体的情感。教师、校友与在校学生一起比拼抓鱼、吃鱼这种平等而轻松的共同体验,在其他的校园场景里很难找到替代。共同劳动让彼此的社会身份弱化、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

校园文化要落地,必须有持续的、可参与的形态,而不是只在校庆、宣传片上出现的口号里。武汉科技大学十年如一日地维护这项传统,且师生与校友逐年加入,“沁湖鱼宴”也越来越热闹,这种可预期、可参与、可分享的传统,其内涵也会因每一届新生的融入而不断积淀、愈发厚重。
几年后,当学生毕业再回到校园看到沁湖时,记忆里浮现的是当年与同学、老师一起下水抓鱼的场景。真正塑造校园认同感的,似乎从来不是一些流于形式的仪式,而是这种内化于心的真挚情感。

当然,活动之所以能长期运转,也离不开一套扎实的治理方式。在武科大,沁湖也是一个生态场域。每年学校在冬至前后投放鱼苗、组织学生参与喂养,定期检查水质,确保鱼类健康生长;十月底,后勤团队在捕捞季节24小时轮班监控湖区;鱼获还会加工成不同菜品分到三个校区,最终以象征性的价格让全校师生都能品尝。
这样的方式也把教育、生态、生活、文化串联起来,让师生在参与过程中真正理解“资源如何运转”“劳动如何创造价值”。
在更大的公共舆论场里,这类校园活动的走红,也反映了社会对真实大学生活的期待。相比那些高冷的、有距离感强的高校宣传,这种带着温度的校园画面,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人们愿意在直播里看师生一起抓鱼,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接地气的生活感。这种生活感提醒我们,一所大学的魅力不仅来自学校的科研成果如何丰硕、硬件建设如何优秀,也可能来自一场热闹的冬日抓鱼盛典。
然而,随着关注度的攀升,活动也面临被流量裹挟的风险。能否守住其朴素的底色,将直接决定这项传统的未来口碑。教育的初衷、生态的安全与师生的真实参与,是这项活动的根本,都不能在流量的喧嚣中退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