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27日的“2025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现场,全国首批“领航级智能工厂”培育名单正式揭晓,15家首批入选企业共同发起了领航行动计划联合倡议。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全球智能物联龙头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康威视”,002415.SZ)的“物联感知产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智能工厂”项目入选上述名单。
海康威视方面介绍,从安防到智能物联,公司所服务的市场高度碎片化,产品与服务覆盖90多个子行业,再细分下来有数百个具体场景,每一个细分领域的需求各不相同,即便同一行业,客户需求也各有差异。千行百业的差异化市场需求反映到生产端,形成了“多品种、小批量、大规模定制”的生产特点。
以2024年数据来看,海康威视智能工厂年产2.56亿台智能物联产品,硬件产品型号达3万余种,工厂日均需处理订单1万个,每个订单平均只有约40台,订单定配置比例高达75%。

海康威视桐庐智能工厂。
海康威视方面称,面对这种生产特点带来的巨大挑战,公司以“柔性、高效、敏捷”为目标,依托自研的物联感知、AI、大数据等技术、产品与平台,构建了完善的智能工厂技术体系。同时,结合公司多年积累的高质量工业数据,将海康威视智能工厂逐步构建为具备“智能感官系统”、“AI决策大脑”、“灵活执行手脚”的“超级智能体”,形成“感知-决策-执行”的完整闭环。
具体来看,在感知层面,海康威视智能工厂中应用了大量自研的工业相机、产线相机、热成像相机、X光智能缺陷检测设备、声振温监测系统等物联感知设备,以及海康观澜大模型,实时感知工厂中人、机、料、法、环的运行状态,让工厂拥有超越人类感知能力的“眼、耳、鼻、舌”等“智能感官系统”,将物理世界数字化,为工厂的数字孪生建设、智能化升级奠定了“数据基石”。
在决策层面,海康威视将AI融入研发、生产决策全流程,打造了系列“智能体”,它们如同“AI大脑”不断思考,实现需求预测、代码生成、智能排程、智能合单、智能工艺生成、智能维修指引、异常智能分析等环节的智能化,构建了从订单到交付全过程的数字化连接与智能化应用。
例如,计划智能体应对每日万个订单和数十万原材料,快速下达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实现订单24小时快速应答和高效处理;排程智能体快速输出生产“最优解”,助力换线时间缩短50%;工艺智能体则应用BOM知识图谱自动推荐最优工艺,工艺设计效率提升60%。
在执行层面,移动机器人集群和各类智能装备如同工厂的“灵活手脚”,高效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将智能决策转化为实在的生产力。据悉,在海康威视智能工厂,超过1500台移动机器人协同作业,实现了从原材料收发存,到车间内物料与半成品周转,再到成品货物的入库、存储及出库的全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并且根据订单所需的物料数量和时间要求,移动机器人还能将物料精准配送到工位,有力支撑了产线的快速换产,实现物流作业效率提升40%。
此外,海康威视还打造了智能摄像机全自动化无人生产线,这是一个高度协同的“智能生命体”。通过“AI大脑”的决策与控制,将器械臂、自动调焦、工业相机、移动机器人这些“手、眼、脚”高度协同,实现备料、装配、测试、包装全工序无人化作业,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较传统线体效率提升243%。
海康威视方面称,此次入选,不仅印证了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标杆实力,更凸显了其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走出了一条“技术自研-工厂验证-行业输出”的独特路径,为制造业的高质量跃迁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据介绍,目前海康威视智能工厂中沉淀的成熟智能制造经验及解决方案已经向产业链上下游输出,不仅实现了2000余家供应商、80万家渠道商的数字化协同,还助力了石化煤炭、钢铁有色、机械装备、电子电器、汽车制造等诸多领域的制造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在2025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现场,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在致辞中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智能制造实现了从“点上突破”到“面上开花”,从“单机智能”到“系统协同”的历史性跨越。
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建成7000余家先进级、50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并遴选出15家领航级智能工厂培育对象,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与系统解决方案的产业总规模已突破4.5万亿元。
辛国斌强调,面向“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坚定不移把智能制造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聚力系统攻坚,加快突破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统;深化梯度培育,打造代表全球领先水平的领航级智能工厂;凝聚标准共识,与全球伙伴共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智能制造发展生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