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李若菡
临近年末,金融机构再度开启“抢人大战”。
《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日,、、、广西北部湾银行等多家银行业机构纷纷开放科研岗位,向应届博士和博士后抛出橄榄枝。
具体来看,计算机、人工智能(AI)等专业被列在学历要求的前排,涉及AI和数字化的研究课题数量增多,各类银行侧重有所分化。
受访专家指出,当前银行业机构数字化转型已进入纵深阶段,银行对于人才战略建设及科技人员队伍搭建的充分重视,更趋向于通过强化自身科技队伍的建设来抵御风险。
青睐理工科背景人才
近两年来,银行业在普通业务岗位招聘中渐渐显露出对理工科背景人才的偏好。记者注意到,这一倾向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招聘要求中更为明显,多家机构将计算机、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放在了专业要求的最前面,大力招揽金融加科技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发布的研究方向中也涌现大量相关课题。
11月25日,中国银联官微更新一则关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简章的补充公告,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具体将研究领域细分为支付业务、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和安全风控四大类。涉及人工智能的课题占据“半壁江山”,包括AI支付研究、人工智能发展对支付业务监管政策的影响研究等,安全风控的分类中也特别提及“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研究”。
记者发现,中国银联此前发布的招聘公告中,所需专业前五位为计算机、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密码学和人工智能,经济、金融和法律反而被置于最后。
另外,在南京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日发布的2026年度招收公告中,招收条件明确要求“具有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应用数学、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相关专业背景”。与2025年公布的研究方向相比,涉及人工智能、数据资产相关的课题比重也有所上升。
民生银行则强调“具有理工科背景者优先”,将数学、统计、计算机、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列在专业需求的前列,研究课题中多次出现“数字技术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等字眼。
在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看来,多家银行机构热衷招聘AI、大模型等非传统金融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反映出各家银行对于人才战略建设及科技人员队伍搭建的充分重视。随着银行业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进入纵深阶段,科技对传统金融业务的赋能作用持续凸显。近年来,银行金融信息相关的外包机构管理趋严,银行也更加趋向于通过强化自身科技队伍的建设来抵御风险。
银行AI布局策略分化
事实上,AI等科技的应用已成为多家商业银行业务布局的重点,不少机构在财报中披露了AI大模型在多个场景落地应用的进展。
例如,在半年报中称,建设大模型平台,在营销、客服、运营、合规、办公、研发等领域赋能一百余个场景;称,推出“业内首个信贷AI智能体”,对风险看得更全、风险排查更快、风险交易拦截效率更高、跨风险传染的监控能力更强。
“从业务端来看,科技确实为银行机构的业务效率提升及产品、服务的优化创新提供了较多助力,已成为各家银行年度战略工作中比拼的重点方向,也是银行在数字经济时代巩固自身竞争力的立身之本。”苏筱芮进一步分析道,“此外,ChatGPT、DeepSeek等AI工具的火热,也会推动银行机构更加关注前沿业务部署,加速在新技术领域的人才储备,逐步弥补与一些具有完善金融生态的大厂之间的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从各家机构披露的课题方向来看,在金融与科技结合的侧重点上,不同银行间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
具体而言,国有行和股份行的课题相对更加宏观和前瞻。例如,农业银行关注“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与监管研究”,中国银行研究“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民生银行提出“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与ESG治理研究”。
地方银行的关注点则更加“落地”,更结合当地特色。例如,广西北部湾银行在“科技赋能零售与对公业务创新方向”中提出,“对公信贷审批智能化模型研究”“基于金融科技与客户行为分析,面向城市商业银行零售客户的智能投顾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等。
兴业研究观点指出,当前银行AI运用进入“战略分层时代”。国有大行正探索承担起银行业AI“基础设施构建者”的角色,依托其显著的规模优势和资源禀赋,开展系统性、长周期的战略性投入,致力于构建稳定、安全、可全面赋能集团业务的AI底层平台。股份制银行则更多定位于“变革与应用创新引领者”。与此同时,头部城商行进一步聚焦于“垂直领域深耕者”的定位,围绕区域经济特点和本地产业需求,开展高度定制化、精准化的AI应用创新,实现深度服务与价值挖掘。
后续银行的招聘向复合型人才倾斜或成为大势所趋,银行机构一方面可从入口端进行把控,通过模型、数据库等的分析来综合衡量人才胜任能力与银行自身发展路径的适配程度;另一方面,针对创新型、开拓型业务,也可鼓励员工根据自身的兴趣及能力及时调整,为员工转岗等提供便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