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牙韩翔
近期,界面新闻获得的一份《关于开展2026销售年度经销商沟通工作的通知》显示,自娃哈哈集团创始人离世后,公司一直努力推进解决各项历史相关遗留问题,为维护“娃哈哈”品牌使用的合规性,公司决定从2026年新的销售年度起,更换使用新品牌“娃小宗”。
上述通知也给出了更换品牌的深层原因,“因复杂的历史相关问题不能在近期得到有效地解决,导致公司经营始终暴露在相关法律风险之下。因此,我们不得不做出以上的安排,在现行股权架构下,‘娃哈哈’商标的使用,须获得娃哈哈集团全体股东的一致同意,否则任何一方均无权使用。”
上述通知的日期为9月12日,落款企业一共7家,均是由宗馥莉实际控制的“宏胜系”,包括杭州娃哈哈宏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浙江娃哈哈食品饮料营销有限公司、杭州宏胜营销有限公司、拉萨宏胜营销有限公司、杭州恒泽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等。
9月13日,界面新闻向娃哈哈集团求证该文件的真伪,但该公司无相关回应。而一名来自娃哈哈集团的员工向界面新闻透露,上述通知确实在公司内部被私下传阅。

实际上,“娃小宗”这个名字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几个月之前,娃哈哈就曾“无意”披露过尝试新品牌的动作。界面新闻注意到,娃哈哈在今年5月12日通过官方账号“娃哈哈家园”(该公众号更名“哈哈号角”)披露了一款品牌名为“娃小宗”的无糖茶新品,该品牌此前不在娃哈哈的产品系列当中。

与此同时,界面新闻从天眼查的工商信息显示,宗馥莉完全掌控的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在今年2月19日至5月28日集中申请了“宗小哈”、“娃小哈”和“娃小宗”等50多个商标,其中有8个已经通过初审公告,但尚未完成整个商标注册流程,其余多数申请商标处于“等待实质审查阶段”。
上述娃哈哈集团的员工向界面新闻表示,娃小宗将来并不能成为第二个娃哈哈,因为娃哈哈这个品牌有着几十年的积淀,而且娃小宗这款产品在娃哈哈内部工厂并未生产过,更多是样品的形式存在。
对于娃小宗目前的产品状况,界面新闻也未能从娃哈哈官方渠道获得有效信息。
今年2月,娃哈哈因转让商标而陷入舆论风波,当时娃哈哈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娃哈哈”系列商标共计387件正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由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集团公司”)转让至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下称“食品公司”)。
娃哈哈的声明也提及了娃哈哈系列商标转移的历史因素。声明称,“娃哈哈”系列商标初始登记在集团公司名下,食品公司成立时,娃哈哈集团曾以“娃哈哈”系列商标作为出资,注入食品公司,获得其39%股权。这一商标出资经过评估并获得当时主管部门的同意,“娃哈哈”系列商标也作为实物出资项下的无形资产列入,同时部分商标以资产转让方式由食品公司向集团公司购买。
据此,食品公司获得“娃哈哈”系列商标所有权,集团公司取得食品公司39%的股权。
声明称,当时,双方按规定向主管机关提交了商标转让申请,但因集团公司与外资公司之间的历史纠纷,未完成商标转让的登记备案,并非因其他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禁止转让事由。而“娃哈哈”系列商标登记在集团公司名下期间,食品公司作为商标实际权利人长期自用,并持续授权集团公司及其关联方使用“娃哈哈”系列商标。
而在宗馥莉去年出任娃哈哈董事长和总经理之后,其采用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组织架构和管理规章制度的调整,并对娃哈哈发展历程中的遗留问题进行梳理,这当中,就包括娃哈哈集团公司希望完成商标转让登记备案,这一动作在当时引发较大争议。
但从今年2月至今的7个月时间中,娃哈哈没能完成商标转让。最近流传的文件中提及2026年娃小宗新品的启用,意味着娃哈哈想将更换品牌的方式作为备用方案。
界面新闻联系的一名山西娃哈哈代理商表示,他们还没收到娃哈哈的上述品牌更换通知,不过她表示,今年的整体饮料市场表现不佳,娃哈哈的销售表现也不达预期,如果下一年度真更换品牌为娃小宗,风险很大。
他告诉界面新闻,“在我们这三线城市,娃哈哈在消费者心中仍然是国民品牌,不可能被娃小宗轻易替换掉,而且在眼下不太景气的消费市场,新的品牌培育起来难度相当大。”在他看来,娃哈哈应该增加维护市场的业务员,并在新的场景和销售渠道发力。
实际上,娃哈哈自去年9月就开对10万台线下冰柜进行招标,这次的数量远超此前一年多批招标的总和。界面新闻从知情者处获悉,这10万台应是用于2025年的投放,2024年的投放数量也已经超越往年。
今年8月,宗馥莉在接受界面新闻书面采访时称,“今年快消行业的环境并不轻松,我们确实承受了不小压力,阶段性完成度与预期存在差距,这是事实。”2024年,在宗馥莉担任娃哈哈集团董事长的第一年,就将娃哈哈的业绩拉回700亿的巅峰区间。
对于淘汰经销商、梳理渠道,宗馥莉称,消费环境在变化,在保留联销体价值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升级和融合:一方面继续发挥它在下沉市场的优势,另一方面引入更现代化、更多元的渠道方式,比如KA、便利店、酒店餐饮、即时零售等。
因此,在大环境承压和自身渠道不断调整的节点启用“娃小宗”,无疑又为娃哈哈业务本身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变量。或许借助已经铺开的渠道资源,“娃小宗”能顺利进入到各级市场,但消费者对一品牌的认同感相对于“娃哈哈”本身一定是有所削弱。这一步是否过于冒险,或许宗馥莉有自己的判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