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9月17日援引乌克兰媒体报道,菲律宾与乌克兰正在就引进自杀无人艇的防务合作协议进行深入磋商,有望在年底前达成协议。
报道称,乌克兰驻菲律宾大使尤利娅费迪夫表示,两国正努力争取在 10 月前签署国防合作谅解备忘录,预计一个包括国防部官员在内的乌克兰高级代表团将访问马尼拉,与菲律宾同行会晤。
俄乌冲突中备受关注的“非对称武器”
近年来,随着前沿科技加速应用于军事领域,智能无人系统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军事强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高度重视智能无人系统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这也让自杀式小艇得到了升级。
在俄乌冲突中,自杀式无人艇崭露头角,虽然乌克兰的海军主力在冲突早期就损失殆尽,却成功利用多型自杀式无人艇给俄罗斯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其中,乌克兰MaguraV5自杀式无人艇较为知名。MaguraV5由乌克兰国有企业SpetsTechnoExport设计,长5.5米,重约1吨,最高时速为42节,航程833公里,有效载荷为320千克,能够携带各种载荷,包括监视设备、通信设备和武器装备,能够执行监视侦察、自杀式攻击等。

乌克兰新型自杀式无人艇采用低能见度的灰色涂装。
这款无人艇曾在2023年8月4日袭击了位于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俄罗斯黑海舰队新罗西斯克基地港口外的“奥列涅戈尔斯基戈尔尼亚克”号登陆舰,并将其击伤进水倾斜,只能够靠拖船拖回港口,在同月24日夜间还击中俄罗斯商业油轮SIG号,无人伤亡但油轮机舱大量进水无法航行。在2024年2月14日和3月5日,乌克兰方面使用该型无人艇在克里米亚南部附近的黑海海域以及塞瓦斯波尔军港内分别击沉了俄军“凯撒库尼科夫”号登陆舰和“谢尔盖科托夫”号巡逻舰。乌方甚至还用该艇发射改装的R-73红外制导格斗导弹,击落了一架俄军米-8直升机和苏-30战斗机,开创了无人艇击落空中目标的先例。
乌克兰还推出了尺寸更大无人艇——“海宝贝”。该无人艇可以配备860千克的弹头,比其他型号大得多,采用低能见度的灰色涂装,配有光电转塔和凝视光学传感器、超视距通信套件,允许远程控制,该型艇多次被用于攻击克里米亚的刻赤大桥。

配备防空导弹的乌军无人艇。《环球时报》援引专家的话称,如果菲律宾海军使用无人艇攻击他国海军舰艇,将远远超过当前公务船对峙的性质,已属于战争行为,这意味着相关国家可动用更多手段直接消除威胁。
观察乌克兰无人艇作战行动,其体现出以下特点:
隐蔽性强。乌克兰无人艇多为半潜式船体,采用隐身设计,其Magura V5无人艇雷达反射面积仅为0.01平方米,使得其在海面高速行进时,比掠海反舰导弹的飞行高度还要低,在浪高5米的复杂海况下,几乎可以隐蔽在海浪之中,令俄军舰船的探测设备难以发现。此外,其全身漆黑的涂装在夜幕的掩护下几乎与海水融为一体。
威胁性大。乌军“海宝贝”无人艇的有效载荷达到860千克,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如此数量的爆炸物如果击中俄罗斯海军舰船的中下部位,将产生严重的破坏,再加上水传冲击波的影响,舰船即使不沉没也将大概率失去战斗力。
灵活性高。在与俄海军的交锋中,乌军无人艇凭借超视距通信、跨域通信等技术,组织多数量、多种类装备的集群协同作战,模式多元,变化多端。一方面是无人艇与无人机协同作战。乌军利用无人机先行侦察目标海域,为无人艇指引方向,同时分散俄军注意力并吸引俄防空火力,而无人艇则趁机从海面隐蔽接近,锁定目标后发动突然袭击。另一方面是不同类型的无人艇协同作战,防空型无人艇主要负责防空掩护,自杀式无人艇攻击对方水面舰艇或港口目标。几艘或几十艘无人艇组队,一般选择夜间时段悄无声息地驶近俄军海上目标,使用“狼群战术”分波次、分方向针对目标发动突袭,容易顾此失彼。
多措并举防止“以小换大”
分析称,菲律宾海军部署乌克兰无人艇,将使菲律宾有能力在南海展开“非对称威慑战略”。这些无人艇可用于监视海域、远程侦察,或在“菲律宾舰艇无法与更强大的对手匹敌”的情况下进行集群攻击。由于价格低廉,菲方可以部署更多数量,从而迫使对手在国防上投入大量资源。
在笔者看来,菲律宾之所以向乌克兰寻求无人艇,一方面是因为乌克兰拥有大批量制造较低成本无人艇的技术和实战经验;另一方面是乌克兰虽然身处军事冲突,但也想输出武器装备或技术换取资金,冲突期间乌克兰军工企业还频繁参加国外防务展和向美国出口无人机以及相关技术。
乌克兰无人艇能够在黑海“横冲直撞”与黑海环境有关,黑海属于封闭性海域,整体风平浪静,适合乌克兰无人艇这样小吨位半潜船的长途航渡,菲律宾也是注意到南海是个半封闭的海域(但风浪比黑海大很多,将制约无人艇的活动),并且拥有众多岛礁,一定程度适合无人艇活动,比如将无人艇部署在岛礁或大型民用船只以及军用船只等。因此,显然菲律宾想效仿乌克兰,引进无人艇获得“非对称作战手段”,“以陆制海”,弥补自身海军战力弱小的短板。
但有道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的作战海域、不同的对手,会让菲律宾的“非对称”作战梦难以实现。
我们先来看看,俄罗斯在防御无人艇袭击上的一些做法。从被动防御手段来说,各种已经被视为“古董”的水中障碍物、防雷网、防潜网等可能会再次焕发新活力。比如俄罗斯研发了针对无人艇和水下无人装备的主动防护系统。据称这是一种带炸药的特殊水下屏障,当探测到敌方无人装备接近时会远程引爆,能够保护在敌方无人艇和水下装备活动区域内的军事基地和舰船泊地。
实战经验表明,武装直升机、察打一体无人机是反小艇的一个很好选择。小艇的防空能力一般不高,相对来说,武装直升机和无人机速度更快,携带有各种类反舰导弹和航空机炮,可以在关键时刻出现在关键的地点,是轻小型水面舰艇天敌。俄乌冲突中,俄海军卡-29直升机和卡-27直升机通过反舰导弹或机枪火力,多次在远离军港和战略设施的安全距离外摧毁或有效拦截乌军自杀式无人艇。
另外俄军给军舰配备小型无人机或巡飞弹,通过以“无人”对“无人”、以小对小来摧毁小艇也是可行方案之一。在2024年3月末,俄罗斯无人驾驶综合解决方案中心(CUS)总经理德米特里库贾金就向卫星通讯社表示,穿越机(FPV)将能够保护黑海舰队免受乌军无人艇攻击,俄罗斯海军无人机操作员正在接受相关培训。
对于水面舰艇来说,各种主炮和副炮是拦截各种小艇的第一道防线。此类武器射程远、威力大,不论是直接命中还是近失都会对小艇造成巨大破坏,如果结合制导炮弹将更具效果。另外反蛙人火箭炮在未来或许也能在反小艇作战中发挥一定作用。此类武器实质上是一种小型反潜深弹发射器,以55毫米反蛙人火箭炮为例,其火控系统可以做到全自动搜索/攻击蛙人,10联装的火箭弹可以实现单发、组合发射、齐射的方式,最大攻击距离2000米。
在导弹方面,美国为其濒海战斗舰(LCS)配备了垂直发射型“海尔法”导弹的任务模块,该模块发射的“长弓海尔法”采用毫米波制导方式,抗干扰能力强,可全天候作战,并且可以“发射后不管”;而垂直发射系统装载密度大、几乎没有发射死角、可360度打击;二者在结合后可以用来打击海盗或恐怖分子操纵的小型快艇等高速移动的海上目标。
要有效对付无人艇应构建严密“侦察监视-打击-评估”作战体系,在侦察监视体系方面,应结合卫星、无人机和有人驾驶巡逻机以及水面舰艇为主的海上监视体系,尤其是隐身无人机和常规察打一体无人机在监视无人艇上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若加上人工智能技术,对无人艇的监视效率大大提升。在发现无人艇后,空中打击是首要手段,有人驾驶飞机和察打一体无人机应配备制导火箭弹和空面导弹,可有效对付无人艇的“集群攻击”。水面舰艇也应提升对付无人艇的能力,综合利用舰炮、反潜火箭炮等武器构建多层次拦截体系。
此外,对付无人艇首先可以从源头上进行打击,借助各种情报手段发现敌方无人艇的生产企业和经常部署的地点,使用远程高精度武器进行打击,破坏敌方无人艇的正常生产。俄军在俄乌冲突中多次使用“伊斯坎德尔-M”、巡航导弹等武器对乌无人艇生产设施和部署的港口进行精确打击,迟滞或摧毁乌军无人艇作战部署的展开。
上述能力对于能够研制多种类型卫星、有人驾驶军用飞机、无人机和无人艇等作战装备的大国来说并不是难事,在现有作战体系中进行优化整合即可,因此,在笔者看来,即使菲律宾获得无人艇,也难以掀起什么风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